心罚

xīn fá
相关笔顺
相关组词
词语解释

拼音:xīn fá
词条内容:心罚通常指教师用不适当的语言或行为方式,对学生施行的心灵惩罚,属于情节不等的精神虐待范畴。在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中,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着心罚现象,此现象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并予以批评建议。
简介:体罚主要是指身体上的惩罚,其负面影响早已被研究人员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也为各种教育规则所禁止。但心罚现象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还广泛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其隐蔽性而使其对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还远未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比起体罚,心罚具有更大更可怕的危害性,肉体上的创伤可以医治,而心灵的伤害远非药物可以治疗。
根源:教师施行“心罚”的根源在自身,或是修养有待进一步加强,或是教书育人过程中忽视教育心理学。一旦有外因——“问题学生”出现,自身的弱点就暴露出来,无意中对学生进行了“心罚”。要避免对学生“心罚”,对教师自身素质来说也是一个更高次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而培养教师自身心理方面的素质也是高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心罚”的根源具体为:
一、潜意识觉得自己身为教师的尊严受到挑战,于是对有个性的学生挖苦、嘲笑、威吓或是“冷处理”、实质上是对学生心灵上的报复。
二、急于求成、对接受能力差、反应慢的学生挖苦、讽刺。这样做实质是违反了“有教无类”的原则。没有充分地承认学生差别的存在,用大多数学生的水平标准来衡量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这样做对那些“差学生”是很不公平的。
三、忽视学生需要关注、需要朋友、需要交往等心理需求。有些教师认为:学生还是“小孩子”呢,“小孩子”要什么社交,让他一个人呆着,就会老实。
建议:加强自身修养,对学生的错误更有耐心。遇事不要急躁,告诉自己,学生完全改正错误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学生的过失是属于少年天性的自然流露,并不涉及人格。教师可不必理会。重要的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坚决避免使用挖苦讽刺、威吓等负面心理暗示的语言。苏联教育家布卢姆斯基说过:允许错误,但不存在嘲笑与责骂。就是因为学生幼小的心灵一旦遭受触及自尊的伤害,往往会留下很深的烙印、为人师者,在此点上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细心呵护学生的心灵。
善于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即“爱的效应”。美国教育家罗森塔尔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用良性心理暗示能使不起眼的学生、表现差的学生产生巨大的变化。我们应该用自身的爱、班集体的爱,感化那些有不良习惯的学生,用自己的态度、语言、行动明确地告诉他:我一直期待着你改过,你一定能改过,你本来是很不错的孩子,只要努力,一定能做得更好。良性心理暗示的巨大作用已经在罗森塔尔的许多实践中得到证实。把它用在学生身上,收获教育的硕果。